
1939年夏,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硝烟之中。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为了拍摄一部名为《民族万岁》的纪录电影,带领摄制组来到青海,希望通过记录这里的各民族团结抗战的故事,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。而巧合的是,郑君里的好友,著名音乐家王洛宾,此时正在青海的回教中学任教。王洛宾一直渴望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寻找到创作的灵感。当得知郑君里的到来,他深感兴奋,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。郑君里和王洛宾,一个是电影艺术家,一个是音乐家,虽然艺术形式不同,但他们都怀揣着同一个目标:用各自的方式为抗战出一份力。在青海的高原上,他们携手同行,深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和文化,寻找创作的灵感。在拍摄过程中,郑君里和王洛宾不仅记录下了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壮丽景象,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深厚的情感。王洛宾在民族音乐的熏陶下,创作出了一首又一首饱含情感的歌曲,而郑君里则用镜头捕捉下了这些动人的瞬间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郑君里和王洛宾越发感受到艺术与生活、情感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。他们深知,艺术的力量在于能够触动人心,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。于是,他们决定将这些故事和歌曲带回内地,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,了解各民族的团结抗战精神。《天边的情歌》不仅是一部关于艺术与抗战的电影,更是一部展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作品。它让我们明白,在战争的硝烟中,艺术的力量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,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团结的力量。
